www.kaiyun..com

kaiyunAPP平台下载

科技赋能让地球不“碳”气!

发布时间: 2024-01-27 来源:kaiyunAPP平台下载

  中国电子旗下桑达股份在河北省行唐县建成35MW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河北省安平县建成30MW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引导相关地区使用清洁能源,并通过燃料收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

  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是重要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主要是利用农林废弃物等为原料,燃烧产生热能,通过锅炉将水转换为水蒸气产生动能,同时推动汽轮机发电、供汽,余热进城实现居民供暖,可减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无控燃烧或有氧腐烂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替代华北区域电网燃煤电厂发电以及燃煤锅炉的供汽供热,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电子旗下冠捷科技加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搭建和完善生产、排放、回收再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带动员工及行业伙伴开展低碳行动,以实际举措减少碳排放,努力减缓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共同打造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冠捷位于青岛及北京的制造基地和上海办公大楼均装置了光伏发电系统用于生产自用的可再生电力,自产可再生电力总量达 1,324,141 度。冠捷旗下品牌飞利浦计划自2022年起,在产品后壳中引入35%的回收材料,并将于5年内慢慢地提高该比例到90%,预计通过此举措可减少6%的碳排放量。此外在2021 年初,冠捷提交了遵守科学碳目标(SBTi)的承诺书,标志冠捷真正开始启动减碳计划。冠捷设定的碳减排目标将与巴黎协定的最高目标(将温度上升限制在1.5℃之内)相一致,彰显其积极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增污泥一直增长,污泥处置迫在眉睫。为提高污水污泥处理水平和效率,中国电子旗下中电智能依托PKS体系,运用工业互联网理念与技术,基于中电可信物联平台,通过建立云(云平台)、管(管理应用)、端(终端设备)的商业模式,赋能污泥处置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行业内专家评审委员会鉴定,该设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电智能在青岛镰湾河污水厂污泥脱水间部署了多套深度压滤脱水系统设备,相较传统板框压滤机,其从根本上优化污泥深度脱水问题,提高减化效率,降低处置成本,减少二次污染。污泥处置药剂成本低,污水厂一天可节省药剂成本近万元。电厂掺烧费更低,目前深度压滤脱水系统设备每日掺烧费较传统板框压滤机也可节省近万元。

  中国电子旗下中电星原依托延安碳中和研究院,探索建立了“两减一补一增”的调整式减排体系,即以建筑、交通节能降碳反补工业减排,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碳汇能力,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双碳产业,助力延安打造“双碳”人才、技术、资源聚集高地、创新高地。

  中电星原围绕延安典型居住区、建筑环境开展碳排放现状和低碳发展课题研究,推动建立城市能耗与碳排放评估模型,加速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并基于资源型城市、产业体系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特点,对煤气油等传统能源企业组织实地调研,推动区域能源技术、清洁能源等技术应用示范。此外,还结合延安市林业资源,探索“平台+服务+保险”的创新模式,打造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服务平台。以遥感作为碳汇价值评估的手段,借助林业碳汇指数保险,鼓励林农种树,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促进生态优化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电子旗下中电节能以区域供冷供热(DHC)系统为核心,通过因地制宜地整合电能、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江水源等能源,集中制取冷媒或热媒,再由区域管网按需输配至单体建筑和用户,以集约能源、综合利用的方式使用户得到满足供热制冷需求,更有效实现产业园区的节能减排。

  由中电节能建设及运营的武汉光谷软件园1号能源站,于2011年建成投入运行,主要为园区40万平方米的办公建筑提供集中供冷。该项目实现节约机房占地面积680平米,电力包装量下降约30%,园区入驻的企业平均用能费至少降低30%。每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万吨,相当于约8850吨标煤、约1000亩成年树木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

  中国电子旗下中电光谷建筑设计院一直以来将“绿色理念推动高水平发展”作为长期发展和持续建设的规范与指导。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及 PKPM绿色建筑系列软件及工具等先进的技术,通过节能分析、日照分析、采光分析、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噪声分析和隔声分析等手段实现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电光谷建筑设计院在成都芯谷、中国(长沙)信息安全产业园、上海中电光谷信息港、青岛国际海洋信息港、黄石市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一期)等多个项目中,均实现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此外,中电光谷建筑设计院还与绿色设计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中电光谷(武汉)绿色设计研究院,围绕绿色设计规划、绿色创新产业新载体打造、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落地、国际绿色建筑资源引进、创新项目孵化、建筑设计人才教育培训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合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